消费券能否“劝”消费

南京、青岛、宁波、合肥等地近期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消费券。苏宁、国美、美团等也推出了”企业版”消费券,规模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。”相比直接向居民分红、撒钱的方式,消费券能够更直接地转化为消费行为。”光大证券发布研报称,消费券或带动消费额外上升20%。

消费券是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提振消费的一种形式,是一种需求管理政策,即以财政收入作为背书,向全民或特定群体发放特定形式(非现金且限定用途)的消费补贴,通过直接刺激提振当期消费。

从传导机制的特点来看,消费券政策经常应用于消费停滞之时,相对于传统需求管理政策,其目的更明确、作用更直接,这一点满足当前我国的实际需求。

从某种程度看,一个地方的财力决定了消费券的派发规模。此次南京市推出的总额度3.18亿元的消费券,总共包括7大类。其中,餐饮、体育、图书、信息等4类电子消费券共计5000万元,采用多批次网上摇号方式公开发放(不限户籍);另有困难群众、工会会员、乡村旅游等3类消费券,也在陆续发放中。

消费券如同催化剂,用有限的资金带动或促进服务业复工复产。在电子消费券和商家自身营销活动的叠加作用下,南京市消费市场明显回暖。

放眼全球,从日本、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,消费券对消费的额外拉动作用在10%~40%之间。由此可见,疫情冲击之下,考虑将消费券作为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选项之一,有助于形成消费回补,能够在总量上实现消费回升。

但也需看到,无论是哪种消费券,分开来、摊平了都算不上是”普惠”。尤其对于大部分抗风险能力不高的中小型服务业企业,这种程度的刺激被平均之后,其作用并不明显。

Picture

3月13日,在重庆小天鹅火锅标准化生鲜火锅外卖的门店内,后厨的工作人员在清点生鲜火锅外卖订单的火锅配料 刘潺/摄

也有观点认为,疫情期间的大量消费需求实际上被隐藏或压抑了,在消费券的刺激之下,市场会担心透支未来消费。

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。从消费者角度看,疫情下部分消费者存在”被降薪””收入被减少”的情况,有些消费者还因工作变动,出现离职、失业、待业等情形,直接影响消费能力。然而,随着疫情态势的变化,一些新的消费需求有可能会出现,所以从消费市场看,消费券是否会透支未来消费,也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
疫情后的消费券政策,能补贴低收入人群,促进内需回补,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。消费券从面值上看并不算多,却可以向民众传达抗击疫情的信心,号召共克时艰。尤其面向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,通过提供补贴,有助于弥补因疫情影响导致的收入下滑,保障基本生活。

有专家建议,消费券政策可以向湖北省等疫情严重地区倾斜,对湖北省就业人口全员发放消费券,并向全国低收入就业群体发放消费券。

对特定人群派发消费券也是现实之举。按全国14亿人口来估算,若以1000元为标准全民发放消费券,则需要高达1.4万亿元左右规模,将大大加重财政负担。对收入较低、民生负担较重的就业群体给予补贴,而非全民派发消费券,既可立竿见影地帮助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群体渡过难关,维护社会稳定,也有助于稳定消费。

消费券”劝”消费的作用有多大?确切数字还有待测算,但如果想要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坦然处之,还需要稳住就业,稳住预期,稳住人心。

来源:《半月谈内部版》2020年第4期半月谈记者:潘晔


责编:杨建楠
校对:尤立(实习生)
Pictu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