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秒“秒光”的消费券 算不算在“消费”消费者?

消费券作为来自政府行为的公共性福利,首先应该考虑的,就是普适性和公共性。换言之,在确保杭州市绝大多数市民都获得了一份消费券之前,规则的制定方有必要对已经抢到消费券的市民,中止后续的申领资格。

杭州消费券在支付宝平台的被秒杀速度,从20分钟,到3分钟,再到105秒。领取消费券,也从”薅城市羊毛”变成了”拼手速比赛”,甚至有网友感慨,紧张程度堪比抢春运火车票。对于用”省了200元”来自嘲没抢到票的市民来说,消费券有必要吗?这样的发放方式对吗?成为了遗憾背后的灵魂拷问。

Picture

消费券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数据

媒体和分析机构对于消费券的数据价值,进行了很多的分析,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意义,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上的扩大了多少倍的消费,撬动了多少的生意,更在于对于一些小微店铺、小微商家的扶持上。大型商场、超市通过消费券重新聚拢人气,唤起消费者的消费记忆,细小到城市毛细血管中的家家小店,也可以通过消费券迅速拉动消费生意,从而减少前段时间因为疫情产生的损失。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,消费券的带动效应,是”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上下游的联动效应产生的意义更为深远。

两分钟告诉你为什么选择消费券而不是现金

而从微观层面而言,个体企业的生存状况也可能被随之改变。在笔者生活半径中的一家水果店,就是典型代表。前段时间还因为消费者嫌贵,没有带动的消费,因为消费券的发放带来了正面效应,商家也有动力结合消费券开展促销了。都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,明显,消费券带动的信心,让这些微观的企业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。

时代在发展 消费券”电子化”是趋势

杭州人对消费券的上一波记忆,是在2009年。那时的杭州,分2个阶段3个批次,一共发了9.1亿的消费券,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全国”发券”最多的地方。受限于手机支付的普及程度,当时的消费券采用的是实体券的形式,发放对象中,识别度最高的就是正在杭州上中小学的学生,后期,杭州也尝试将市民卡纳入到消费券的打折抵扣当中。

Picture

2009年杭州发放的消费券

当时的发放,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,没有电子支付的平台,想要大规模、无遗漏的发放,学校确实是”有组织、有纪律”的最好体现。但当时间进入2020年,电子支付的普及必然带动消费券的媒介变异,支付宝确实是不错的选择。这当中,既有多年来,作为支付宝的”大本营”,在历年的”电商大战”当中,支付宝对杭州市民的”消费教育”已经成熟。伴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出,通过缴费、社保等功能的联动,特别是疫情发生后,”健康码”的”刚需”,支付宝的普及率要远远高于一些北方城市,使用支付宝作为消费券的发放平台,是最大普及面以及与消费场景直接接触的最优解。

规则面前 公平才是第一位的

那么,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忍不住要”调侃”或者”消费”消费券呢?最主要的原因,还在于规则的公平性受到了质疑。

根据现有的规则,杭州的消费券以”先到先得”为主,前5轮的发放中,除了第一、二轮之间,有”抢了就不能再抢”以外,其他几轮的逻辑,主要就体现在谁快谁得,客观上导致的局面,就是会有一些市民几轮都没抢到,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多轮都抢到了。按照目前杭州常住人口1000万左右来统计,每次拿出150万份的优惠券,中签率为15%,后面四轮都没有中签的理论可能性也超过50%.

但是,消费券作为来自政府行为的公共性福利,首先应该考虑的,就是普适性和公共性。换言之,在确保杭州市绝大多数市民都获得了一份消费券之前,规则的制定方有必要对已经抢到消费券的市民,中止后续的申领资格。

我们总喜欢说,希望能够把好事办好,这就需要的是在运作规则时,把细节落实更细,把更多人的利益放在心里。

Picture

作者:汤汉涛

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评论员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若有侵权请联系

Picture